1慧能,朱熹,陆九渊等人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与西方哲学家的思考有何异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09:40:55
请以学术角度回答,谢谢急用

禅宗讲求明心见性,慧能思想的核心,简括的说,就是“见性成佛”。在他看来,“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见性成佛。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识心中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他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你能不能“识心中众生”了。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因其太过于注重理学,故而朱熹的哲学思想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他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这三人的哲学思想简要说来便是:慧能“见性”,朱熹“求理”,陆九渊“问心”。前者的根源于“觉悟是佛”的佛家思想,后两者则是发于“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三者均是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都对东方哲学乃至世界哲学起着巨大的影响。

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神话中的英雄如柏修斯、海格立斯、提修斯等等,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半人半神。他们的经历、事迹虽然很离奇,却反映出古代希腊人在同自然力量的长期斗争中所作出的光辉业绩。可见,古希腊神话是当时的历史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特殊的、形象化的反映。它用传统的神话作思索的基础,通过对诸神产生原因的探究,曲折地表达了对万物起源进行解释的愿望。

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