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电台“行至水穷处,山重水复疑无路。坐看云起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在心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0:55:36
有一个河南电台中有这样的句子“行至水穷处,山重水复疑无路。坐看云起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在心中”。顺序可能不一样,反正有这几句话,记得是个中年男声。
是电台定时播出的,好像上午下午都有,不是诗句,是根据诗句的意境写的话,我上年听到过的,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了.
不是电台是否还播出了,而是完整的,完整的那段话。
各位努努力啊!答案正确的话还补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分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大概有文学常识的人对这首诗都不会陌生,源于其作者王维在诗坛的显著地位,也源于《终南别业》在王维诗作成就上的代表意义。
其实,山水本身并不能感染人,感染人的是那份徜徉于山水间的情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情怀是独到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闲适,而是一种深刻的禅理境界。
水穷则无路,在常理看来,已然山穷水尽,意味着终结,在王维这里,「行」却是在终结之处才现出生机。「云起」则视界模糊,一切乌有,景致不再,应该是背离了游者的初衷,但心意随缘的话,坐看云起恰是领会自然变迁之趣的过程。
水穷处,就是水的源头,一切归于本源,这是在暗喻,彻底穷尽世间尘劳,才能回到真实,回到我们的「自性」的源头。云起是自然现象,不必在意,也不必苛责,外在的蒙蔽无损于内心的光明,内心不动,云卷云舒一般惬意。
山水诗派的作者有很多,能写出如此令人叫绝的,大概只有王维。
王维,字摩诘。佛典中有一部《维摩诘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一位叫维摩诘的大居士(在家修行者),释迦牟尼佛印证其修证功夫与佛等同——王维的名和字都有特殊含义。
王维的仕途应该算得意,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可谓显达,但他自中年时就已无心于名利,吃斋奉佛、超然世外。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之间,他先在终南山,后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终南别业》所描写的,就是这期间的心境。
云散可看,云起也可看,一个禅者不为外境所惑、不执着于诸物的修持,于此显现。不被凡尘琐事所羁绊,无论任何地点、时间,都闲适自如,自得其乐,如此境界,就是禅的境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