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兄弟四排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3:08:02
为什么

伯,仲,叔,季。只是以此来命名区分而已,是古人的习惯称谓。就和现在叫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是一样的。

伯(孟),仲,叔,季
一般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仲和叔是老二老三
季指老幺

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举孔子为例: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孔子的名字是不准随便提及的;近代孔子声价大跌,客气点称他一声“孔二先生”,不客气就干脆叫他做“孔老二”了。

“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有人解释说“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意思是说,古代贵族一夫多妻,如果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不过事实上似乎并不完全如此。

《说文·又部》:“叔,拾也。”“叔”字的本义是拾取,字形以手拾豆会意;表示排行次序是假借用法,后来假借义通行,而本义反倒废弃不用了。“叔”通常是排行老三,但也可以是兄弟中较小的,如周武王灭商后,孤竹君的两个儿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长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齐,就是一例。

《说文·子部》:“季,少称也。”段注:“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少于叔。”“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可以是排行老四,但不一定是老四。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他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今某业之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要同他的二哥刘仲比个我高你低。

兄弟讲排行,姊妹也讲排行;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伯姬、叔姬之类。文学故事人物孟姜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以哭夫崩城而闻名,她姓姜,“孟”表示她排行老大,照现今的习惯说法就是姜家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