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3:37:59

中国经济是一个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起飞以来,一直在以年均8%—9%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微观经济基础看起来比较薄弱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何以如此持续地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本土企业,而是靠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支撑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但对外资依赖程度越大,经济的稳定性就越差,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大;政府依靠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效用也在趋于减弱。扩张政策作用的有限,一方面是因为公众行为正处于大量负债期,随着房产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教育等费用的增加,这种排浪式的负债阶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大量的国有企业缺乏发现市场的能力,微观企业投资不旺。在企业投资不旺情况下的政府投资是迫不得已的。要连续地维持这样的增长,必须要持续地搞基础投资,这种“雪球效应”是很危险的。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实行其在1959年党代表大会通过15年赶超美国的计划后,发现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但增长质量很差,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即增长方式有问题,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60年代开始,苏联每个五年计划都包含转变增长方式内容,但是,直至苏联解体也未转过来。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由留苏经济学家刘国光、董辅引入此概念后,曾有过一段时期的讨论,但在政策上并没有实际举措,直至“九五”计划。国家计委拟定“九五”计划时提出,中国经济的大问题是增长方式问题,要从外延、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内涵方向转化。中央吸取了苏联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教训,在制定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完善了计委的提法。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从“六五”至“十五”的前3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