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话是用文言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8:24:42
古代人是写文章用文言文还是说话就是文言文?如果是说话用文言文,那古代白话小说哪来的?

文言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另一种是美化。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经过省略和美化的书面语,跟口语就有距离了。口语因时代而变化,变化比较快。书面语也因时代而变化,但变化慢得多。从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口语经过了多次重大的变化,而书面语的变化则相对地比较微小。书面语跟口语的距离越拉越大,文言成为完全不同于口语的另一种语言。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
以下为关于白话的探讨:
在汉语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所谓“白话”。张中行先生《文言与白话》(黑龙江出版社 1988年版)一书,对白话的阐述较为中肯,谨摘要述如下:
白话是比较于文言而言的,没有文言,也就无所谓白话。最早的文言,应该跟当时的白话基本一致。甲骨文、金文、《尚书》之类,可能就是当时的口头语,被记录下来,即白话。但在后人看来,它们同时又是“文言”的始祖。(引者注:如此说来,现代汉语,无所谓“白话”。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不分“文言文”和“白话文”。所以,讲白话文,一定是跟“文言”相对,才有价值。)
经中行先生认为“白话”以以下特点(引者注:是与“文言”相较的特点):
其一,当然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不同。白话里有大量的词,以及很多说法,是文言里不用的。
其二,是与作品有关的人群,阶层不同。这是就作者和读者说,与文言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上层的,与白话(现代白话例外)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下层的。原因很简单,是在旧时代人的眼里,文言和白话有雅俗之分,庙堂和士林要用雅的,引车卖浆者流只能用俗的。
其三,是发展变化的迟速不同。白话没有(文言)这样的定型形。原因很明显,是它要照口语写,口语变,它就不能不随着变。
其四,文言和白话并存,难免互有影响,可是影响力量的大小不同:文言大,白话小。如《西厢记》第一折张君瑞上场的道白,当然用的白话,可是里面却夹用了“本贯西洛人也”,“小生书剑飘零”。这是白中藏着一些文谄谄。
其五,文言大致是超方言的;白话则不然,虽然大多用所谓官话,却常常不能离开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