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记承天寺夜游》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0:36:39
苏轼德水调歌头和记承天寺夜游在思想感情得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水调歌头是表达思乡与思人的情感,有胸怀天下,祝愿天下之意。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是表达与那个谁(我给忘了)的友情,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有超然洒脱,离于尘世之感

水调歌头 很明显是表达思乡的感情

而记承天寺夜游更多的友情吧

《水调歌头》是思念弟弟
《记承天寺夜游》是被贬谪后很郁闷又自我安慰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