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乡下是不是把人的尸骨放在坛子里那种东西叫做“金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06:01
我以前看见香港的乡下的小路边上总会放一两个坛子,我好奇打开看发现
里面装的竟然是人的尸骨!当地人管它叫做“金塔”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
希望懂行的人帮忙解释一下!谢谢!

谓收拾遗骨改葬。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辍镬歛火,吹魂拾骨。”《隋书·地理志下》:“始死,即出尸於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

  葬后若干年,择吉日将死者骨骸挖出,装入陶瓮中重新安葬,名曰拾骨。由于装骨骸的陶瓮俗称“金斗瓮”或“黄金斗”,故拾骨在福建民间又称“拣金斗”或“拣金”。金斗瓮男女有别,男性使用的金斗瓮较高,瓮盖写有“福”字;女性使用的金斗瓮略矮,瓮盖上写有“寿”字。? 福建各地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拾骨葬俗,一般是在葬后3年或更长时间(闽南多在7、9、11年之后)拾骨,拾骨季节多在清明、重阳、冬至前后进行(武平县是春分节气拾骨),也有人择吉日拾骨。拾骨前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拾骨时,用一把破雨伞将骨骸遮盖,忌骨骸见天日,也忌生人的影子倒映骨骸上,拾骨毕将破雨伞遗弃;拾骨时,须将骨骸逐块摆在草席上,然后按人体结构从脚骨到头骨的顺序装入陶瓮,不能放错位置,也不能留下任何碎骨,一般要带米筛筛碎骨。有些地方拾骨有特殊习俗,在福鼎等地,拾骨时要将死人的牙齿敲掉,以防日后“吃人”。在建阳等地,每根骨骸的两端要用朱笔点一点,再装入陶瓮。在古田等地,拾骨一般要在太阳出来前结束。在福州、莆田等地,拾骨师傅要先喝几口白酒,并用白酒喷洒坟墓和骨骸,俗谓驱邪,实际上是为了消毒,若骨骸呈白色,视为吉利,红色则视为不吉,在闽南,骨骸用红丝线衔接贯穿,再放入陶瓮。?
  拾骨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初次下葬时由于经济等原因,采取浅埋。若干年后,家庭经济好转,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建造坟墓,拾骨重葬;二是夫妻双亡后,通过拾骨将二者合葬一处;三是听信术士之言,将家庭中出现的灾厄归结于葬地风水不好,通过拾骨迁葬以禳解。? 拾骨后一般要迁往他处重葬,由于受风水之说的影响,许多地方相信多次迁葬有利于活人,闽南一带流行着“十葬九迁,十葬万年”的说法。其他地区也有迁葬之风。

  拾骨要按顺序啊,从头开始,如果是女的就接着是右手,身躯,左手,右脚,左脚.从上到下.是男的就先是左边,男左女右嘛.注意拿上来之后位置不要搞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