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歌剧在意大利如何产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0:04:27

十六世纪末叶,文艺复兴运动末期,意大利音乐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这是音乐艺术中心的一场变革,而这场音乐领域的伟大思想运动是经历了长期蕴酿的演变结果。当时在佛罗伦萨城有一位爱好音乐的贵族、文学家乔万尼·巴尔弟(Giovanni Bardi1534——1612)伯爵,组织了一个由一些艺术家组成的佛罗伦萨文艺社团(Camerata fiorentina),使佛罗伦萨和整个托斯卡那区(位于意大利中部,标准意大利语区)成为音乐艺术革新的中心。文艺社团的主要成员有音乐家温钱佐·伽里莱依(Vincenzo Galilei1520——1591);埃米里奥·德·卡瓦利爱利(Emilio de Cavalieri1550——1602);朱里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50——1618);雅高伯·高尔西(Jacopo Corsi1561——1604);雅高伯·佩里(Jacopo Peri1561——1633),诗人奥塔维奥·里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62——1621)等,自1576——1582年,这个文艺社团常在巴尔弟家中进行商议探讨,他们的目的是进行语史、美学方面的探讨,极力为音乐的发展探求新路,恢复古希腊简朴的风格。他们认为古代希腊的悲剧、柏拉图的美学观点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好的典范和理论根据,从而创立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使音乐与戏剧、歌词与歌唱紧密相连,各种艺术融合贯通,使其产生一种象希腊悲剧那样具有巨大艺术效果的作品。
  文艺社团成员伽里莱依致力于通过理论来表明他们的音乐论点,撰写并发表了《古代音乐与理论音乐》,他的理论与对位法是相对立的,主张抛弃对位的繁复手法。为了对新的风格进行初次尝试,1582年他将但丁的《地狱篇》中的“雨高里诺伯爵”一段谱成了一段独唱曲,随后又将《圣经》中的“耶利米哀歌”也谱成了独唱曲,虽然这种音乐形式还不属于音乐戏剧,但是它在佛罗伦萨文艺社团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卡瓦利爱利在1590年写两部田园剧《讽刺家》和《费利诺的失望》时,试图运用一种“革新的”音乐,一种与通常不相同的歌唱方式——“朗诵式”,这种“朗诵式”的歌唱方式写入了他的音乐作品中,可惜,他的这些作品以及伽里莱依写的独唱曲都未能流传至今。
  众所周知,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蕴酿过程,有前因才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