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1:29:01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八百年前东坡先生的遭际,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张起讨伐之帜,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檄文,对当时曾攻讦过东坡先生的人口诛笔伐,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极尽铺张.其中一段文中这样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真可谓一诵三叹.东坡先生在天之灵,如果能拜读到秋雨先生这篇激扬文字,想必也会为之动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为何为东坡先生打这样一桩历史公案?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转载的一篇批评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这样愤愤不平.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如此之自由,当然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批评.于是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先生的遭遇,想到东坡先生的杰出与伟大,这种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为苏东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