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4:42:15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不是公然复辟奴隶制度吗?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地主阶级比奴隶制度更适合发展,孔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东周灭亡,西周建立,新的王朝建立,应该兴灭国,分封灭亡之国,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后;继绝世,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周初立黄帝、尧、舜之后;提拔隐逸的人才,授之官爵。天下归心。孔子是教育家不是经济学家,他所考量的是是否符合道德。上面的话是在西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相互攻伐,兼并土地,是为了自身,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在这种前提下,周国处于内战,百姓因为战争流离失所,这,自然不是提倡仁爱的孔子所希望的。上面的话就是仁爱的意思,是希望国家结束内战,举荐人才,国家才能强大,克己复礼其实就是对于内战的结束的想法(无奈是分封制,所以内战无法停止,中央集权制才会出现例如秦帝国,晋国瓜分也是分封制的结果),因为诸侯已经不敬周天子了,诸侯打仗不过是在为自己牟利。而事实上封建制度比奴隶制度更适合经济发展,但是从道德上依然是剥削,孔子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道德角度,毕竟不要拿现在的认识去难为古人,这样太苛刻,如果我们的后人说我们的不好,说我们不民主(现在确实不民主),你觉得是否苛刻?现在的穿越剧比如马尔泰若曦和几位皇子说穿越前的时代的各种好的时候,你是不是想笑?你是否也要孔子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历史的车轮在发展,前人永远不知道后人发展出比前面更好的制度,何况春秋时期井田制崩坏,还没消失,复辟奴隶制谈不上,因为本来就是奴隶制,只能说维护奴隶制,你让一个奴隶制时期的人提倡封建制?孔子只是从道德考虑,所以说上面的话也是出于此考虑,和他复辟奴隶制无关(本身就是奴隶制)。孔子是教育家,他重教育,在于先育德,仁义礼智信是他的思想核心,他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围绕此。比如礼,现在清明节,去上坟,就是礼!有什么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就行了?何必如此麻烦?但是就是不能这么做,是不是?喜欢有礼貌的还是粗鲁的人?肯定有礼貌的。墨家是儒家门徒墨子发展出来的,可能古礼真的很繁琐,所以去除繁琐的墨家就出来了,墨家思想依旧是仁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非攻倒是很利于结束当时战乱的春秋的,墨子之前也是儒家门徒。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他的言行举止大多都是对的,也有一些不对的(现在社会看来)。建议你多看看百家的书(法家 墨家 道家 兵家),自己分辨,也可以和别人讨论,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一定会有新认识。

兴灭国,使灭亡之国再次兴旺,指灭亡的周;继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