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时期,什么是士大夫谈玄所用的道具,其工艺特征是什么?它具有何种审美功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8:59:40

这个,是麈尾
中古名士清谈,必用麈尾。麈尾在清谈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中古之清谈,通常采取主客问答的方式。“主”是主讲人,“客”是问难者。麈尾是主讲人身份的标志,在通常情况下,“客”是不拿麈尾的。
麈尾,是一种形似羽扇而非羽扇的毛扇。其形如树叶,下部靠柄端处为平直状,所谓"员(圆)上天形,平地势"副以长毫,便能"毫际起风流"。其毫,就是以麈尾为材料的。"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可见,麈是一种大鹿,与鹿同行,常摇动其尾指挥鹿群的行向。现代动物学家认为,麈实为驼鹿,尾毛较长。古人将麈的尾巴装入木柄之中,制成的一种类似羽毛的毛扇就是麈尾。
魏晋时期,麈尾是征战沙场的武将指挥作战的重要器具,据《晋书·石勒传》载,出身贫寒的石勒成为一方军阀后,军阀中的老前辈、贵族出身的王浚派人远道为石勒送去一柄麈尾,以表明他对石勒军事指挥权的认可。可见,麈尾实际以被当作兵符一类的东西。从考古材料上看,在朝鲜安岳出土的冬寿墓壁画不仅有墓主持麈尾的画像,而且有"使持节,都督诸军事……乐浪……玄菟带方太守"的记载。在云南昭通发现的霍承嗣墓主人持麈尾的墓室壁画,而且有"晋故使节,都督江南,交、宁二者诸军事,建宁、越西、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使、成都县侯……"的记载。尽管朝鲜与云南相距万里,但从出土的同一时期的壁画上看,身为高级军官的冬、霍二人皆持此物,由此不难推断麈尾在军事领域中使用范围之广。
然而,麈尾还是魏晋时期名士清谈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它的这一功能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清谈辩论的主与客,特别是"竖义"的辩主,必持麈尾作道具,以助谈锋,所谓"君子运之,探玄理微,因通天运,废兴可师。"《晋书》和《世说》上记载,孙盛与殷浩清谈辩论,连仆人送上来的饭也顾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以至麈尾上的毛都落在了饭里,最后吃不成饭。
《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在钟山开善寺令清谈家张讥"竖义"取麈尾未至,临时找松枝替代。可见,麈尾就似教员上课之教鞭,乐队指挥的指挥棒,是清谈时不可缺少的。随着麈尾在清谈中的广泛运用,其功能不断扩展,〈〈廿二史札记〉〉卷八载:&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