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植入式广告?其发源、分类、运作模式是怎样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3:22:33

所谓隐性广告,它是相对于“显性广告”而言的,它又称“植入式广告”或“嵌入式广告”。之所以被冠以“隐性”,主要指它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或消费者,进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标。
隐性广告传入我国是近年来的事,首次应用于影片中,因电影的票房佳绩而获得商业成功。随即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媒体中,电视、广播、唱片等等,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隐性广告的浪潮。对此现象,无论是学者还是业界人士均投以热切的关注,从营销、媒介、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分析隐性广告的类型、特征、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也诞生了不少的理论成果。但是从传播干扰这一角度来研究隐性广告的文章不多,为后来者留下了大量可开垦的空间。
隐形广告在国外已经发展得颇为成熟,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国外有据可查的电影隐性广告,最早出现在由卡瑟琳•赫本和亨莱福•鲍嘉在1951年主演的《非洲皇后号》中,片中明显展示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而历史上最有名的电影隐性广告出现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外星人》中,主人公用一种叫“里斯”的巧克力豆把外星人吸引到屋子里来。在影片中,外星人吃光一包“里斯”糖果后,即与小主角成为了好朋友。该片上映后,“里斯”糖果的销量一飞冲天,抢尽糖果市场风头。《外星人》是国外电影隐性广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之后美国电影中的隐性广告就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其隐蔽的手法也不断翻新。在我国直到1992年,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中,才首次出现了隐形广告,此后隐性广告开始在中国的影视剧中迅速蔓延开来。在我国,电影隐性广告运用得最多的影片首屈一指的应该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如先后拍摄的《大腕》、《手机》,两部作品中的电影隐性广告痕迹逐渐明显,再说近一点的2004年的贺岁片《天下无贼》,则许许多多产品或品牌的画面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如:傅彪学英语那场戏有了Canon DV的出现,然后特写了被坑的宝马车,还有在祭拜中,刘德华偷了一大袋子诺基亚手机等等。据悉电影《天下无贼》中共有18个品牌的赞助,共集得赞助费用4000万,且不管这些电影隐性广告成功与否,但由此可看出电影隐性广告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
电影中的隐性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