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媒体做记者,需要什么知识?越详细越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7:16:21

记者是个“杂家”

知识当然越多越好
除了专业知识外 其他的都要有所掌握 即便不能全部知晓 也要懂个大概

(一)消息需要干净、精短的文字。

有的记者认为,消息几百个字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误解。其实,消息的篇幅从长到短,材料从杂至精,不是简化,而是净化;不是单纯求量少,而是求质精。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的综合提炼能力和文字素养非常关键。我国著名记者李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文字要短,段落要短,句子要短,叫做“三短”。这是经验之谈。

(1)消息文字一定要生动具体。

针对一些堆砌数字、概念的报道,完全可以这样说,具体就是生动,就是力量。那么如何做到具体?这就需要多用描述性的句子,少用概括性的句子;多用名词、动词等实词,少用形容词、副词等虚词。
例如,2004年9月《参考消息》上转载了俄罗斯《消息报》一篇关于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报道,写到很多学生被恐怖分子打死,文章的标题是:“地板上到处躺着孩子的尸体”。在这里,地板(名词)、躺(动词)、尸体(名词)等几个实词的描述,很具体地把恐怖分子的残忍、学生的悲惨遭遇十分逼真地刻画了出来,有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远比“学生伤亡惨重”这样一种概括性的句子,要生动、有力量得多。

(2)消息文字一定要精短简练。

记者的采访,就像蜜蜂采蜜,很辛苦地一点点地采集而来。因此在写作选取材料时,总希望都能用得上。而有经验的记者,在选材时,则总是舍得割爱,总是精选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反映新闻主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二)通讯需要形象化、立体化描写。

(1)通讯文字要描写具体,细节感人。

现在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做事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就新闻通讯而言,只有生动传神的细节,人物才会鲜明丰满,事物才会栩栩如生。否则,就像没有枝叶的枯树,光秃而缺乏美感。
袁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诗文,总须字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新闻报道要使事实立于纸上,显出勃勃生机,巧用动词便可达到。
如《别了,末代港督》:
末代港督彭定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