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鲁迅先生 作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4:11:38
我爱鲁迅

同一只眼看鲁迅

我只能说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今天的我们早已远离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远离了饿殍遍野、山河流血的空间。远离了歇斯底里的呐喊,取而代之的却是周作人的闲适,梁实秋的狂野……

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敢用手中笔做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敢用冷目做一道闪电直辟卫道士的头颅。他的出现兆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久旱的中国终于迎来了甘霖。"救救孩子!"这个狂人如是说。中国人不是茹毛饮血的野人,更不是媚颜的奴才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太需要有一个力挽狂澜的狂人了。如果没有鲁迅,还有谁敢做一个狂人,谁又能做这样一个狂人呢?胡适?郭沫若?梁启超?我不敢想。

时代在变!或许是太熟悉这位狂人了,也许是开始厌倦了吧,今天的书店把鲁迅的书与叶灵凤,徐志摩,陈西滢,林语堂的书摆在一起,一个书架,一种历史,两种姿态,两种文人。世人所见的却是一种"公平"的选择,选择叶灵凤,选择那种虚伪?还是选鲁迅,选择忠诚?选择徐志摩,选择那种浪漫?还是选鲁迅,选择现实?选择陈西滢,选择那种高傲?还是选取鲁迅,选择平易。选择林语堂,选择那种逃避?还是选鲁迅,选择勇敢。现代人远离了民族的伤,也便远离了灵魂的煎熬,于是走近了闲适,走向了可以"高观"历史的闲情。这真是一种悲哀!

不知历史是否是太爱开玩笑,还是历史就是如此一副面孔,总是给自杀的所谓勇者更好的诠释。关键之时,未献身的,或称之为逃之夭夭的,便有人谓之曰懦夫,项羽自刎于乌江,王国维投身于未名,前者带着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后者则带着满清的残留,这又能代表什么呢?而鲁迅未为国献身,大敌当前,他选择了逃,选择了自善其身,这何尝不是一种英明呢?鲁迅做到了这种英明,于是他也就能在那个年代更好地引导血气方刚的青年,"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不至于他们做无谓的牺牲,只要发出自己的一点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