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0:37:09
要实际的 不要总是说些个不切实际的东西

“从学生时代就着魔似的热爱文学的人,最有希望成为作家。”但是真正从少年时代就显示文学才华的人却微乎其微。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提笔作文时都发愁,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即“愁笔”。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学生们发愁作文的主要“症结“所在。怎样才能让愁笔不愁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拿出自己的心爱之笔,对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及时记下自己的真实感悟,蓄足写作之水。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有情感的流露,或喜怒哀乐,或悲欢离合,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百句十句哪怕只有一句,及时地记下来,这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拓展素材积累,激发创作兴趣

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阅读是作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阅读、善观察、勤实践。

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小学生习作的楷模。如果我们每天都指导学生去鉴赏品位,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的好,好在哪里,并且做好摘抄笔记自制书签等,如一句名言、一段描写、一段论述,哪怕一段歌词甚至一个公式、读书心得等,这样日积月累日久天长,写作之“水”就会越蓄越多。另外,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学了《草船借箭》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学了《武松打虎》推荐学生看《水浒传》,就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去搜集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视野。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摘记收集整理,为写作构建起一座资料库,长此以往,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活动课的升级,校外时间的增多,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容。教师如果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再坚持要求学生常写日记和周记,并及时批改与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慢慢培养起来。写日记和周记比较自由,题材立足于小,求真求实,范围不受控制,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学校家庭等自己身边的小事,一段偶想、一种情绪、一点火花、一则幻想甚至一段牢骚,都可以成为记叙的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的批改与评价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