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4:18:02
大家使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一个或多个),来分析某个社会现象。
如北京奥运会,雨雪冰冻灾害、地震。除此之外,还有“奶粉事件”“华南虎”,以及“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等国际事件。

你好的,我的回答如下,仅供参考
传播学按范围可以主要分为5个部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主要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来分析。(电影看的时间太久远了,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也许还可以从群体传播上联系联系,这部分你就自己弄吧)

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自我意愿和行为主体,客我是社会期望及社会评价的代表。通俗点说,人的自我就是在“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和“社会对你的期望形象”之间互动形成的。结合电影,妈妈和女儿互换身体之后,虽然形象变了,但是两个人的自我没有变,拿变身后的女儿举例子,虽然她是一副成熟外表,但她在心里仍然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她以为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仍然是一个时髦的、拉风的、叛逆的歌手形象,所以,即使她变身后仍然穿着少女的衣服,奇形怪状的发型和少年化的语言举止。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们可以认识社会,同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认识自身,他们通过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个社会。当妈妈和女儿变身后,他们都通过不同的身份认识到了社会对自身的期待,比如变身后的女儿意识到妈妈原来有那么多的工作还有人际关系等等复杂的关系要处理,压力很大;妈妈也意识到女儿要面临的种种问题,比如和朋友们的关系等等,从而更理解对方。

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是真正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也可称之为亲身传播,主要有语言传播,体态语传播,符号传播和信号传播。在人际传播中除了对方的语言,我们还可以从对方的神态、动作、服饰等得到有关对方的信息,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这一整套的判断标准是我们以往的社会经验和从大众媒介中学习到的经验的综合加工。比如,当提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时,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形象,在传播学中我们称之为“心理基模”(或框架或图示,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妈妈和女儿变身后,我们看到的形象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穿的老气横秋,说话古板,这与我们的“心理基模”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因此才会导致了无论是她们的朋友还是路人,对她们两个都投去好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