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春望》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8:33:46
1.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请体会作者通过什么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巧妙的写作手法体现出来的,你从本诗中有这样的发现吗?(写3条)
谢谢各位啦!~

1.
诗歌的前半部分,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乱。一个“深”字,便将作者看到的国破凄凉景象展露无疑。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的方式就更明显了。花与鸟,本是没有感情的娱人之物,但在这里,诗人便是将花与鸟拟人化,用花与鸟的感时伤别,来抒发自己看到春城败象的哀伤与悲凉之情。

2
a.诗人在抒发自己思念亲人的离别之情时,并未直接表明对家人的思念,而是通过说“家书抵万金”,来说明家书的珍贵,继而抒发浓重的思亲之
情。

b.诗歌的最后,诗人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诗人写自己白头,搔首,头发都愁得白了,稀疏了,连簪子都插不了了,整个句子并没有一个“愁”字,但是一个哀愁思乡的老翁形象却跃然纸上,这便是其巧妙之处。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本诗的名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原因便在于它将极致的哀伤置于花鸟之中,将花与鸟赋予人的情感,如此精妙绝伦的借景抒情之法,怎不叫人称快!

以上都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帮到你哦!^^

1、作者通过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老者的形象表达感情的。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2、(1)“溅”和“惊”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2)“深”字体现黍离之悲。有物是人非之感。
(3)“搔”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