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1952-1978时期 及1979-1990时期的储蓄政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30:00
急~ 忘高手解答 分别说下这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 尤其是储蓄这一块 两者比较一下哪个鼓励储蓄 哪个鼓励消费也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绍兴支行即着手清理旧有存款,开创人民储蓄事业。银行针对建国之初金融市场混乱,物价动荡,储户存有疑虑的状况,以提高利率(年息36%),新辟储种,加强宣传,改善服务等方式,启发引导群众参加储蓄,使1952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15万元,为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1953年起,为推进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实施,银行采取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等鼓励、保护储蓄的原则,组织储蓄推进委员会,聘请储蓄员,增设储蓄所、储蓄代办代理机构,群众性储蓄宣传网络和专业性储蓄网点基本形成,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1955年10月,在定期一年期利率下降为年息7.92%的情况下,存款仍有增加,储蓄余额达到877万元,为1952年的2.8倍。
  1958年“大跃进”和以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储蓄工作提出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方针。但由于受当时“共产”风和浮夸风影响,片面强调服务方便,拆除柜台,以证代账,凭折通兑等违章做法,储蓄余额出现不正常的升降。在同样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1961年猛增到1502万元,而1962年又迅速下跌至859万元。银行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方针,重申储蓄原则,修订、实施新的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储蓄工作逐渐好转。1965年6月储蓄利率下调,一年期利率调整为年息3.96%,而次年储蓄存款余额仍达到2201万元,为1962年的2.6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思潮干扰,视组织储蓄存款是“得益少,损失大”,鼓吹“储蓄利息是剥削”等谬论,不少存款户被查抄、没收、冻结,储蓄外勤工作被迫中断,储蓄机构被撤并减少,储蓄事业处于艰难境地。而银行职工仍坚持政策,为储户服务,严格控制存款冻结,谨慎处理被查抄存款,保护储户利益,赢得储户信赖。1966至1971年,绍兴地区存款余额,除1969年略有下降外,每年仍保持缓慢上升。在储蓄利率降至最低点(1年期年息为3.24%)的1971年,储蓄余额仍达2856万元。1972年,中国人民银行重申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国家保护储蓄的政策,储蓄工作出现转机。1978年全地 区储蓄存款余额达6900万元,为1971年的2.4倍。?
  1979年起,金融部门把开拓储蓄业务列为银行工作首位。从1979至1990年间,陆续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