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的忧患意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08:56:21

在5.12大地震时,胡锦涛书记去四川慰问,进了一个临时教室,在黑板写了四个字“多难兴邦”。书记是想传达给我们两个观念,一是只有磨练,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正如文中所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是给灾区人民打气,要有信心渡过难关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告子下》,
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意志,
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
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
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
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
是一部人才成败史、
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

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
考诸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贺这个人是典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纨绔子弟。资治通鉴作者司马温公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武帝病故以后,身为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居然“武帝之丧,贺游猎不止。尝游方与,不半日驰二百里。”中尉琅邪王吉不得不上书建言。在刘贺身边工作的亲随人员眼中,刘贺又是什么样呢?王吉说刘贺是“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对于王吉的建言,因为其中一部分确实是为了刘贺的身体健康着想,而且全文义正词严、无可辩驳,所以,刘贺嘉奖了王吉,可是,刘贺并没有听从王吉的建议,仍旧“其后复放纵自若”。当若干年以后,汉宣帝掌权,对刘贺不太放心,让张敞监视他,并且许以特命,可以便宜行事,但是,张敞报告宣帝说此人确实能力低下,汉宣这才放心了事。从这一个侧面来看,刘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能儿。小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消亡。
历史上多少古人都是在逆境中生存和成长。周文王坐牢时写成了《周易》,孔子在仕途失意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