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糖业大王黄仲涵的建源公司是怎么衰亡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4:43:07
20世纪初,
叱咤亚洲的黄仲涵先生及其建源公司最终消亡,
是否和印尼当地的政局及打压华人的政策有关。

另外,
黄先生的女儿黄慧兰女士嫁给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先生后怎么回离婚,
与黄家的衰败有什么间接的关系吗?
还有,
黄家的后人现在怎样?

与当时的荷印政府有直接关系。

1924牛,黄仲涵去世时,人们对这位巨富到底留给子孙多少遗产众说不一。一般认为他大概有2亿荷盾资产。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黄氏家族的第三代人黄宗宣、黄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国际的大公司,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有巨大影响,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热的大富豪家族。

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印尼华侨被列为第三等人,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对他们征收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华侨所到之处都要缴费领取路条,否则便受重罚。警察对待华侨和印尼当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在华侨面前,他们的话就是法律。殖民政府还规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禁令,其中有一条是华侨不得穿西服。黄仲涵对此极为愤慨,他通过律师交涉,迫使政府取消了这条禁令,又带头穿起了西服。

随着黄仲涵财势日渐壮大,荷印政府对他的财产垂涎三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就以种种借口和手段企图扼杀建源公司,只是由于黄仲涵的精明顽强,一直没有得逞。

1917年,荷印政府以征收“战时所得税”为名,规定经营者从战争开始时年获利达3000万荷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税,乘机大肆劫掠;1921年,又要求黄仲涵缴纳3500万荷盾“战争税”和“收入税”。然后又说,如果黄仲涵感到力不能及,政府愿以700万荷盾的代价收购黄家企业。此时,黄仲涵已经看清了殖民政府的贪婪与无耻,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扼杀华侨资本,占为己有。他严辞拒绝了。

黄仲涵去世后,年仅25岁的黄宗宣和19岁的黄宗孝主持建源公司的经营。这兄弟俩既没有父亲和祖父的魄力,也没有那样的幸运。1924年,席卷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也殃及建源公司,整整两年时间,建源公司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企业元气大伤。黄宗宣灰心丧气,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他退出了建源公司,带着属于他的那份资产,另谋出路去了。这对公司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以后,建源公司的重担就落在黄宗孝一人身上。他振奋精神,力挽狂澜,但经营刚有了点起色,二战恶魔又降临了。日寇侵占了东南亚,印尼也不可避免地处于日寇的铁蹄下。稍有恢复的建源公司再次面临危机。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