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章的风骨比通变重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8:26:08

先占个位置。这个我来答。

  回答者: 楚逸凡 - 经理 五级 12-1 13:08

  首先我想说的是关于通变和风骨的所谓解释。
  这两个概念相当重要。

  通指会通,变指适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也非盲目地追求复古,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物有的范畴。风即情志,骨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的结合所形成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精纯委婉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我们先来谈一下通变。

  通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实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偏重在形式上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本知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

  “通变”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就其先后传承的一面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言,则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