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花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7:56:35
在1861年前后,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是否充分发展?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如何?为什么说废除农奴制之后俄罗斯的主要矛盾成了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
俄罗斯当时应该还是农业国吧,资产阶级应该还未发展到要自觉反对封建制度的,不然为什么一战后期是农民取得政权而不是资本家掌控国家呢?似乎解释不通啊...上述说法是否牵强?
不要高中课本答案,恳求高手深入分析
请回答者逐条回答;
所谓“农民取得政权”是指二月革命后随之而来的十月革命,换言之,即问“为什么革命没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功而在东方成功了呢?既然这个国家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那其中的资本主义有什么差异吗?”

一、我们先来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资料一: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以轻工业(棉纺、麻纺、呢绒、丝绸、制革等)为主的手工工场已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据统计,1725年时,俄国拥有手工工场200个;1767年增加到663个;1799年时则增加到1200个〔15〕,到18034年时,全国共有手工工场2424家,1825年为5261家,1854年则增加到9994家。其中棉纺织业和冶金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两个工业部门。

资料二:19世纪初期,商品经济已经渗透到俄国农村,农奴制度的危机日益加深。农村中的一些地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放弃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渐转向商品经济。如在向市场销售的粮食中,90%的粮食是由地主提供的,农民提供的粮食仅占10%。当然这与农民租种土地的多少有关系。俄国的粮食不但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而且开始出口。1846年,英国废除粮食进口税后,俄国出口的粮食,1836年至1845年间,大约是2700万普特到2900万普特;到1856年至1860年间,俄国出口的粮食达到6900万普特。地主不但从事商品粮的生产(列宁曾指出,地主用于出售的粮食的生产,是旧制度即农奴制度崩溃的前兆),而且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手工工场。1856年时,俄国南部的一些大地主便开始雇用工人进行劳动。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便遭到破坏。地主同国内外市场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就遭到侵蚀,从而造成了一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俄国,资本主义的规模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存在着一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

二、我们再来看看改革以后

资料一:在工业方面,资本主义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

资料二:随着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1865~1895年,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