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法律制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21:14:44
印度的法律制度?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法律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规律;掌握古印度奴隶制法律的渊源,基本特点、基本制度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和渊源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各奴隶制法的总称。
一、产生
1、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2、前7世纪,原始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推崇并维护种姓制度。
二、发展和演变
1、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反抗斗争的加剧,前6世纪,佛教以反对婆罗门教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
2、公元4世纪左右,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为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
三、渊源
(一)吠陀
“吠陀” 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二)法经
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
(三)法典
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
以《摩奴法典》为最著名。
注、什么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传播到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四)佛教经典
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律藏),佛教法的中心内容为“五戒”。
(五)国王诏令。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制度
一、种姓制度
注、1、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种姓为婆罗门,即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