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象的故事,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22:24:01
如题

云南思小(思茅到小勐养)高速公路是目前我国惟一一条穿过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穿行其间,道路两旁葱葱郁郁的热带植被吸引着你的眼球,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大象通道”、“野象通道,请勿鸣笛”这样人性化的标志牌,以及方便人与象交流的“野象谷”、“观象台”。这些时刻提醒着你进入了亚洲象的生存区域。
村民:大象成了“祸害”
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1977年,我国宣布亚洲象为濒危物种,并在西双版纳成立野象自然保护区。现在,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数量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8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300头左右。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但对于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农民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人类不断侵占森林,亚洲象的生存环境被挤压缩小,大象在野外能找到的食物很少,便到村寨周围找庄稼吃,甚至到村民家里觅食。
为防御“象灾”,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村民就日夜守候,发现野象出来活动便击锣示警。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大象的脚步。象吃庄稼成了习惯,农民眼瞅着即将收获的庄稼被破坏,开始驱赶、猎杀大象,人象矛盾激化。
根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统计,每年野象给村民造成的损失达2000万元,有数十人命丧大象脚下。
政府:象要保护好,人要生活好
“象要保护好,人也要生活好。过去亚洲象伤人糟蹋庄稼后再给农民补偿,现在我们提前拿出一部分资金预付给农民,让农民在象群经常出没的森林边缘种上大象喜欢的苞米等,大象有了活动空间和食物来源,农民也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西双版纳州党委书记江普生告诉记者,为缓解人象矛盾,州政府改变了以往的保护思路,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勐腊县南平村位于边境,象群经常出没。以前人象矛盾突出,村民们曾一度联合起来驱赶象群,在专门开辟了大象“自留地”后,村民与大象关系逐渐融洽。原生活在老挝境内的亚洲象也被吸引了过来。
在修建思小高速公路时,设计施工都尽可能减少对亚洲象生活的干预。为防止野象冲上高速公路受到伤害,公路建设者还在野象有可能出现的路段安装了红外线监控预警系统,一旦发现野象上路将提示司机放慢车速,给大象让路。
从去年开始,云南省将每年拿出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