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对突触后膜的抑制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4:01:19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神经递质在使用之后,并未被破坏。它借助离子泵从受体中排出,又回到轴突末梢,重新包装成突触小泡.再重复得到利用。
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兴奋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这些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某些障碍乙酷胆碱释放的药物能引起致命性的肌肉瘫痪。例如,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箭毒,由于占据了受体的位置,妨碍乙酷胆碱的活动,因而能使人瘫痪。抑制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联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等。这些递质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从而显示抑制性的效应。

本来突触后膜应该是外正内负的电位,兴奋性递质应该让突触后膜的这种电位改变,变为外负内正,使突触后膜兴奋起来

但多巴胺属于抑制性递质,它使突触后膜的的外正内负情况更严重了,使膜两侧的电位差更大了,所以当其他兴奋性递质来的时候,就很难改变这种电位差,使兴奋性递质失去作用,起到抑制的作用。

所以抑制,就是不容易产生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