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定额中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3:49:40
书上的表述:
技术定额法是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之一.分为分析研究和分析计算两大部分.
分析研究部分:
1.将工序分解为操作\动作等,删除不合理的操作,并重新组合,使得操作方法合理化.
2.分析设备状况,采用新的工艺流程
3.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分工是否合理
分析计算部分:通过现场工作写实,求出该项作业各个部分工时消耗值
问题1:在分析计算部分对于"测定",要求[有选择的]进行
我的疑问是:前期的分析研究已经对于相关操作,设备,分工协作测定过了.为什么在后期的分析研究当中还要测定?如果是[有选择的进行],那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书上还说"分析研究[要部分编制标准],分析计算[要编制标准]",这一句不太理解

这个我知道,给你详细说一下吧,不过你给的分有点少了,呵呵.
就我的了解,劳动定额在现行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标准作业,一种是实际测定,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是标准作业,因为实际测定时,操作人员会人为的降低出产量,增加工作时间,而且,操作人员会增加很多多余的操作,测定时不准确.
标准作业法的主要步骤是:
1.从工艺部门取得工艺流程,然后再进行更加详细的分解,一定要从工序分解到工步,把每一步的操作,包括机器时间,加工过程,加工尺寸,进给量,设备转速等等\人员操作过程描述\是否机手并动,是否机手分离,都要获得资源,对于不全的项目,要索取来.
2.对于你所了解的工艺\工序\工步设计,设备的加工过程,不需要到现场实际测定和验证,以工艺为准,但是对于你不了解的,除找到工艺员进行调查取证,还要到现场验证,这时验证的不是现场的加工时间,而是验证机器的操作时间,不考虑人员操作时间.
3.通过标准法,把操作者的手工操作进行分解,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标准的时间(1模-5模),所以,只要你能把动作正确分解,就可以得到人员的操作时间了,然后再通过工步中标明的机手并动或机手分离来计算机器+人工,获得总操作时间
4.对于通过标准作业所获取的操作者劳动时间,可以通过现场的测定,注意,是测定他们的操作过程,是否有多余的动作,是否要走N步,是否需要取,抓,拿,弯腰等,通过验证,把多余的动作和工步是缺少的动作修证,这样就得出了真正正确的时间.
5.把你编制的劳动定额,通过一台或几台设备,实践你的操作,实际测量你的工作时间,一定要按你制作的操作过程和工艺中的机器时间进行,这样,获得的每一手数据就是了.如果上下不差20%,说明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说明你的数据或分解过程有误,需要修正.
6.增加宽放时间率:每一个人在进行操作时,都有一个疲劳的过程,早上上班时干活有力气,干一会后就会累了,这就有了疲劳系数,需要给操作者一个劳动定额的宽放,也就是说,一开始的加工数多,再干一会将放慢,越来越少,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小时的加工出产率是下降的.不给出宽放,你的劳动定额将是一个枷锁,把工人都干死了.除了疲劳系数,还有现场环境系数,设备调试系数等,还有,看你的实际情况了.一般的系数都定义在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