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人舍弃自己所在的诸侯国而去其他诸侯国施展政治抱负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22:53
还是要有成就的那种! 我的目的是要他与屈原形成对比的

楚国的伍子胥因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去了吴国;
  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
  卫国吕不韦因为有抱负去了秦国;
  卫国吴起因为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后来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本事他,这样又去了魏国,后来因为田文死后,公叔任相用计使。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中山国乐毅因为昭王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而去了燕国,后来因为和惠王有分歧而去了赵国;
  范睢战国时魏人曾欲求仕魏王,但因家贫无资,遂事魏中大夫须贾。他从须贾使齐,被诬以通齐卖魏。归国后,魏相魏齐使人笞之几死。后受郑安平之助,易名张禄,潜随秦使王稽入秦。但《说苑·善说》篇载:“张禄掌门,见孟尝君,……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与一般说法不同。范雎至秦,上书秦昭王,得到召见。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文种(?—前472),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