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哲 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1:54:23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单选部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 上帝创造世界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4、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 概念、判断、推理
B.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 客体、主体、客体
D.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5、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时( )。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坚持两点论,全面地认识问题
C. 坚持重点论 D. 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认识问题
7、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
A. 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 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是相对的
D. 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是人本能的反映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1D 2A 3C 4D 5A 6A 7B 8A 9B 10B

[其中有两个我也不太确定]

简答:1存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存在和意识有无统一性
2形而上是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而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论述: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这些论述,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深入领会唯物史观在党的历史奋斗中的指导作用,对于端正党的执政理念、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诚是指真诚不伪,诚信不欺,真实不忘,精诚不忘。信是指诚实无欺,说话算数,严守信用,兑现承诺。诚信的道德要求就是言行相符。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信是立身之本,更是治国之基。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政府缺乏信用,则德治难行,权威不立。

信任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一个研究对象是很晚近的事,但是信任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扬,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可以追寻到每一支伟大文明的源头。

北齐的刘昼在《刘子·履信》中说:“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意思是,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无欺,重诺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一条奔腾的长河,载着几千年的历史精华滚滚东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信,诚也”;“诚,信也”。信即诚实,即言语符合事实。诚信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基本道德。《周易》中就有“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