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医生的美称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4:45:30

学而第一》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云(节选):“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故钱穆先生一言以蔽之:“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于人群为道。”用孔子自己的话总结,即为“仁者爱人。”

  我还想继续从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挖掘先秦以及诸古代思想家们关于仁德的思想智慧,眼前《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正面回应仁爱医德之困”的文章映入眼帘。一子把我的思路引向了医疗行业。思考再三,结合自己当医生的经历,在这里很想说说心里话。
  我过去是内科医生。很自豪从事了一份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也很自豪“仁德”是社会是人们对医生行为的美称。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公众开始质疑起这个古老而重要的职业来。诸如“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样美好的词句突然成为一种反讽。虽然不时地会有医生拿出若干论据为行业正名,而且始终也没有人能断定中国的医生全都是毫无职业操守的利欲熏心之徒。但是另一个事实也无人能够否认,那就是“大处方”的群体性泛滥造成了整个行业的道德滑坡。
  既然没有人能够断定中国的医生全都是毫无职业操守的利欲熏心之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仁德对医疗行业来说,是一张处方,它对一定的违规的利益起到相应治疗作用。
  我曾在某报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位医生向媒体披露,他们医院为了便于收取和分配回扣,专门定制了一套特殊软件,该软件会在每月月底统计出医生处方,并按照药物的种类打印出清单。清单最终会到药商手里,药商按照它定好的比例给予报酬。这位医生还说,由于违规是全员范围的,个别正直的医生反而成了另类,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被孤立,一位医生开始接受药商的钱,为了不让良心不安,这位医生又将其所得捐赠给慈善机构。
  我是年从鄂西北某山区医院调入供职的一家国企职工医院。刚到新的医院上班没几天,很快就有医生将一位药商引见于我。这是成都一家制药厂的年轻医药代表。她仔细介绍了四种药品及又药品开出后的回扣标准。开始我非常反感。后来发现,周围所有医生与这位医药代表熟络得跟同事一样。医药代表也像本院职工一样踩着上下班的点,游走于各个科室挨个发放“工资”。那个时候我的月工资是一千元左右,尽管省吃俭用,也是不够养家的。不可否定的说,人性潜在的需求被利益诱惑着,我在“仁德”与“ 利益”两难中进行着抉择。
  直到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