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髓论点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1:28:08

缘起性空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万法唯心造。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见性成佛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

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您好!
我的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佛教主要讲的是真如佛性,明白了真如佛性之理才能开悟,在此基础上成就无上菩提。一切修行都以真如佛性之理为基础,如六度、十度之行。万变不离其宗,宗即自性、佛性。

那么什么是真如佛性呢?

《三藏法数》【三大】 [出起信论疏] 一体大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体性平等者。谓凡圣染净之法。皆依真如之体。其性无有高下也。)二相大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称体显露。故名相大。三用大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间。人。天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下面转贴自心莲百合文化网郭旭东老师的文章: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万物具有。它具有四种特性:
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所以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因为佛性可产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执著于一切,因此,有人又将自性称为空、虚等。
2.自性之用为善良:佛性可产生一切,均不离它不执著于一切的本体,所以通常将自性的功用称为幻化、妙用。由于佛性“幻化”的原因,才使得万物在形象和特征上有所差别。
3.自性之性为忍性:自性的妙用必须在忍性(即顺从外界机缘)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同的忍性(即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产生不同的妙用,不同的妙用体现出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因为自性具有忍性(顺从外界机缘),才使得自性之用不伤害其它事物,表现为妙用,即善良。
4.自性之体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体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体),不分不离的,在体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性产生什么样的用。例如:风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体,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时的状态称忍,为自性之性。如果此时海不忍耐,而是与风作对,则海面就可能不会起浪,因此,海产生浪的行为对风来说是善的。风就叫海生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