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住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8:32:10
钱钟书的妻子

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说:“1962年的8月14日,我们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间厨房、一间卫生间(包括厕所和澡房),还有一个阳台。我们添买了家具,住得宽舒了。” 可见所谓6间房相当于现在的3室一厅一套的住房。客厅和一间卧室都是18.48平米,另两间卧室也有十多平米。这套房在当时是不算小的。
  金岳霖的住房大小与钱钟书相同,只用途略有不同,即卧室29.70平米,办公室18.48平米,另有一间客厅18.48平米。钱家由于三口,每人一间卧室兼书房,故无专用办公室(书房)。
  几年之后,钱唯一的女儿结婚,女婿住进了钱家。但居住的格局并没有变化。杨绛在《从‘掺沙子’到‘流亡’》中写道:“当时我们有四个房间。朝南三间,中间是客厅,沿墙放书橱。东边一个套房是锺书的卧房兼书房。西边临阳台的 一间是我的卧房兼书房,锺书的衣物都在我的卧房里,朝北西尽头是我们女儿钱瑗和女婿得一的新房,和我的卧房相对。往东是一间卫生间和一间厨房。厨房就在我家的大门口。从大门进来是一条宽宽的过道,分隔朝南和朝北的房间。”
  二居室的使用面积是59.38平米,有二级研究员如杨向奎先生,也有副研究员如近代史所的钱宏(文革后任《近代史研究》主编)等住二居室。知识分子家庭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少。单身汉金岳霖只有一名厨师与他共住,钱家三口人,杨向奎、戈宝权(4级研究员,住三居)也只有四口人。
  当时社会科学学部的另一处宿舍是西观音寺45号,多为资历较浅的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居住。单身的年轻人住集体宿舍,人均6.6平米。文革两三年后,革命小将也陆续成家,但没有新建住房,因此住房显得十分紧张。解决之道,就是占用干面胡同那些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住房,美其名曰“掺沙子”。干面胡同的三居室,大都掺进了“沙子”。1969年,钱钟书家里就被文学所的年轻同事林某一家占去两间,只剩下客厅和原先钱钟书先生的卧室兼书房。两家挤在一起,难免矛盾。1973年12月7日,钱、林两家爆发打斗。12月9日,钱家逃至其女钱瑗所在单位北师大的集体宿舍居住。
  干面胡同自掺沙子之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其“高级研究人员宿舍”的面貌。文革过后,胡乔木出掌社科院,他为钱钟书等社科院知名学者争取到更好的住房,干面胡同的部分房子就被“沙子”们名正言顺地分得。前几年干面胡同改造,15号这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