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交流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3 11:11:20
现在人通过各种方法来学外语依然不是很容易事情,古代人类怎么交流啊,郑和下西洋去了那么多国家,怎么与他们交流啊。而且那时很多地方还是土著语??? 再比如封建社会时的丝绸之路,外贸等语言交流怎么解决?

首先,古人的生活范围是很狭小的,大致上都跑不出汉藏语系的大环境,所以远没有今天学外语这么困难。其次,就是丝绸之路这样的贸易,也并不是说有人从长安跑到中欧卖东西,而是走一段就转手卖掉,买主再走一段卖掉,所以彼此之间交流困难并不很大。即便是走河西走廊那么远,也都是回纥居多,多民族长期杂居,语言变化也不大。真正困难的是短期内长距离的交流,比如郑和后期下西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但是这样的情景中,人们也不会作深层次的交流,顶多是交易、问候、生活中的交往,即便语言不通,通过比划,也能基本理解。当然,语言不通也正是古人交往的困难之处,只不过总体上古代社会没有大规模交往的需要,不然也会有全民学外语的盛景,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学汉话。

最初的古代中国人和外国人是通过肢体语言啊`~~肢体语言的发展是随人类发展而来的哦!

然后就是翻译的,在古代有很多中国人迁徙到中亚,西亚等地,还有很多胡人向中国迁徙。差不多都存在着一些混居情况,慢慢的熟悉多种语言的人就充当了翻译,然后产生了更多能够使用多种语言的人。

郑和下西洋时期所造访的很多地方都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区,交流时可以用阿拉伯语作为中介,比如只懂土著语的人和只懂汉语的人想要交流,就找一个土著阿訇(懂土著语和阿拉伯语)和一个中国阿訇(懂汉语和阿拉伯语),这样就可以交流了,并且汉人可以进而学会土著语,土著也有机会学会汉语。如果是那些不通阿拉伯语的地区,他们的邻居信仰伊斯兰教的话,也可以通过两种土著语互译、邻居土著语和阿拉伯语互译、阿语和汉语互译的方式来解决。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是佛教传播区,那么也可以用梵语作为中介语种。
丝绸之路的情形差不多,只是担任中介的语种可以为突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蒙古语、藏语等,大体上根据控制丝路中段的国家所使用的语种而定。史书中记载的古代中国人最远到达的地方是波斯湾(甘英),但实际上,丝路较为通畅的时候,据西方一些史书的记载,君士坦丁堡都曾有中国人出现,这也并非不可能的事,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我们还是不应该小看古代中国商人的勇气。
PS:最早的语言交流,往往是A国人在B国长期居住后,慢慢学会了B国的语言。这种情形在相邻的国家或族群中比较常见,所以一般来说,要找会说某国语言的异国人,最方便的就是在该国的邻国去找。

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