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习指导(语文)的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0:40:4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词吟咏的是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的喜爱之情和对__________的热爱
《天净沙·秋》押________韵,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秋天傍晚的萧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年:___________ 听取: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句话意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残霞:_________ 寒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句话意思)
求各位了,我加分

那么简单的。。。孩子。要靠自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辛弃疾,写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词人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看到的乡村景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运笔细致,足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富于生活实感,不亲历其境是决然写不出来的。作者以“明月”起笔,是别具匠心的。因为他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果把夜写得漆黑一片,就会大煞风景。他抉取“明月”来写,画面就出现了若干亮色,给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泻辉,鹊儿惊飞,离枝而去的“动”,衬出了月夜的静温和幽美。此外,这句还给我们留下了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笔墨渲染月之明媚,但从“明月惊鹊”四字,却见月光之皎洁;鸟鹊跳枝,不写啼声而啼声自见。作者为了更显示月夜幽美,又将清风鸣蝉纳入画面。这样惊鹊与鸡蝉相呼应,明月与清风融一体,交织成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画面递现,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此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吹拂,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如果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样理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烈气氛和欢乐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这两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情调相和谐。他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作者写声写景,其实都是为了突出其情——表达出因丰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