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检查报告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0:22:16
我的一个表妹到医院检查乙肝,报告上写的是:
乙肝表面抗原 +
乙肝表面抗体 -
乙肝e抗原 -
乙肝e抗体 -
乙肝核心抗体 +
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有传染性吗?她每个周末都到我这里来耍,如果有传染性改怎么预防呢?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下!!!

第一项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英文缩写为HBsAg,曾称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又称肝炎相关抗原(HAA)。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先出现的一项血清标志物。一般在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的潜伏期末,也就是说在乙型肝炎发病前的2~3周,或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10~60天,在感染者的血液中就可出现,发病时达高峰,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80%的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后4周内消失。如果发病后6个月还不消失,一般认为容易演变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不会发病,医学上称无症状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如果这类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时,单凭HBsAg阳性与否来诊断乙型肝炎,就有可能造成误诊。另有5%~10%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在发病早期就能清除HBsAg,在这种病人血清中,HBsAg检测是阴性的,而抗HBc·IgM阳性,如果单凭HBsAg阳性与否作出乙型肝炎的诊断,就有可能漏诊。由此可见,HBsAg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但不是惟一指标,应该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第五项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缩写为抗-HBc。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之一。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又可分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抗HBc·IgM)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G(抗HBc·IgG)两种。前者随ALT升高而不断增长。大约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2个月时,随之产生的便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G。有人认为,抗HBc·IgM是乙型肝炎病毒新近感染或持续复制的标志,对于诊断急、慢性乙型肝炎很重要。如这种抗体持续阳性提示疾病迁延,而抗HBc·IgG的持续存在只能说明以往有过或目前仍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此,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和IgG平行检测,有助于对急性乙型肝炎与隐匿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发作之间的鉴别。约有5%~10%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查不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可阳性,而且与病情变化相一致,病情恢复,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阴转。当病情重新活动时,ALT重新出现异常时,乙型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