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的节气与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比如某年立春在正月初几,而第二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7:55:47

24节气必须按照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真实位置而定,它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传统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制订的准则有利用太阳的运动(日、年与节气),也有月亮的运动(月)。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每日会向东移动约1度,环绕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其运行轨迹称为「黄道」。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而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24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种节气制订法称为「定气法」。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具体说,农历和月球绕地球转相关

气节是相关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

相互之间不是整比关系的

事实上,节气是地球在轨道上的真实位置的反应,是太阳历的一部分。是和阳历完全对应的。它们事实上是和公历有较高的对应关系,其中不完全对应的部分是因为公历也不是完全的阳历,而必须通过设置闰年来实现阳历纪年。

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记月,阳历纪年,因此以阴历确定的月份与以阳历确定的节气肯定是对应不上的。

但是根据农历历法的规定,24节气中的12中气,必须与相应的月份对应,如果不能对应,就加入闰月,农历也正是用这种方法,实现了和阳历的对应,实现阳历纪年。

节气是按太阳运行的规律定的, 农历的日期是按月亮运行的规律定的, 太阳和月球的运行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

因为农历一年平年只有354天或355天,闰年多一个月,因此和公历不能吻合。

顶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