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几次归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17:01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江西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先祖陶侃曾任大司马,后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顿。年轻的陶渊明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济苍生的抱负。而在封建社会,想要实现抱负,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入仕为官,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为官,曾是陶渊明追求的梦想。但是,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进身的机会,做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毕生无缘的梦想,所以他一直不愿为官。直到29岁,因生活所迫,他才开始做一些小官,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直到41岁,任彭泽令80天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去官职,从此过着躬耕归隐的生活,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祖。
陶渊明的为官生涯一直持续了十三年,这对一个古人来说是不算短的年份,据此认为,如果陶渊明真的那么讨厌为官,他不可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他之所以坚持,几次为官,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试图为百姓谋福利;然而,官小权微,官场黑暗,再加上自己刚烈的性格,使他与那个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在不容于官场和想要实现愿望而这个愿望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冲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择,归隐田园。他的归隐,是一种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包含的是对现实深沉的愤慨。因此,他在离开后也问自己:“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的归隐带着解脱的快乐,但更多的是苦难的加剧。在陶渊明归隐后,依然为“世与吾相违”而悲哀,还会问自己“胡为忽惶惶欲何之?”

可以看出,诗人的归隐只是被动中的主动,是对“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纵心灵(对于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的保存)与山水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