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散打和以前的散打有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11:22:37
是不是以前不散打没有特定招式,而现代散打是中国人参考国外拳法编出来的?可也有人说散打是从套路中演变出来的,听起来很矛盾的

现代散打是在有规则下,后脑、颈部、裆部禁打,可以使用拳、腿、摔 三种技术。以前的散打签下生死书,打下擂为止。
“打擂台”是中国古代比武之武之习俗,即指两人在台上徒手较量武艺。生死文书,方可上台献艺。当时的台子叫“献台”,裁判员称做“部署”。比赛时不许暗算,先被打下台者为输,胜者可获得旗、帐、银杯、彩缎、马匹等奖品。

1928年和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先后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比赛不按体重分级,只以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比赛无任何护具,也不作时间限制。规则要点是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犯规三次取消比赛资格,严重着一次取消资格。当时的散手比赛主要是点到为止,有的只用脚尖踢中对方或以手指摸到对方头发也算得一点,故双方均不轻易进攻,只得躲躲闪闪跳过来蹦过去,壮如斗鸡。

现代散打是1979年之后。当时由于国内武术热的兴起,为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国家体委决定先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1979年5月在广西西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汇报表演。同年9月,第4届全运会期间,又调北京体院、武汉体院、浙江省和河北省散打队在石家庄赛区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通过实验修改,于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且按照此规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自此,散打运动员按照“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武术对抗性项目(散手)表演赛”,不断试验,逐步发展。当时散打比赛的场地是:在平地上铺一块9米直径的圆形地毯或在软垫上铺设帆布盖单,并标有中心点,距场边0.5米画一警戒线。比赛时要求穿戴护具,有圈套、护头、护胸和护裆。1985年又增加了体操鞋、护腿板。其后又将体操改为“赤脚穿护脚背”,并增加了护齿。在判定方法上,规定将对方摔打出界而自己站在界内可以得2分,逼使对方出界可以得1分。后来在技术方法、得分标准,禁用方法等方面几经曲折与变化,例如当时的散打比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戴头盔,允许击头;另一种是不戴头盔,不允许击头。最后逐步取得一致。1988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全国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