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岭故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1:22:45
一代贤相房玄龄,其事距今1300余年,但在故乡人的心中他将永存.房庄原本建有房氏功德碑,因玄龄故后,其子,媳犯事,”从兹家室多风雨”,碑碣拆毁.清乾隆年间,章丘诗人郝敏中在《房庄行吊房梁公》中万般感慨的写道:房公伟烈今何在?我行故里成空塞。沙石尚记房氏庄,残碑倾折砌庙墙。”难得的是在这“庙墙”之内,毕竟还是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有识的老者还清晰的记得;房庄村建有一座庙宇,乡民称之“东头庙”,庙内在两株参天古柏下,立一碑碣,有碑文曰:“房玄龄,唐初名相也。生于斯,长于斯,亦成名于斯……”。这碑文和诗,至今传颂不绝。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相公庄镇,即因房玄龄)房庄人。唐初名相。
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

当时秦王与太子有怨恨,召房玄龄计议,房玄龄引杜如晦协商判决大计,太子忌恨二人,进谗言于高祖,二人皆被斥逐还第。事平后,秦王被封为皇太子,房玄龄被提拔为右庶子。太子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后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国公。他从政数载,与杜如晦同为唐太宗重要辅佐,历史上的 “贞观之治”与他们的力促执行是分不开的,“房谋杜断”被传为佳话。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画24功臣像于凌烟阁,画中即有房玄龄。后封为梁国公,受诏与诸遂良重撰《晋书》,修订《唐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高祖实录》20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一代贤相房玄龄,其事距今1300余年,但在故乡人的心中他将永存.房庄原本建有房氏功德碑,因玄龄故后,其子,媳犯事,”从兹家室多风雨”,碑碣拆毁.清乾隆年间,章丘诗人郝敏中在《房庄行吊房梁公》中万般感慨的写道:房公伟烈今何在?我行故里成空塞。沙石尚记房氏庄,残碑倾折砌庙墙。”难得的是在这“庙墙”之内,毕竟还是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有识的老者还清晰的记得;房庄村建有一座庙宇,乡民称之“东头庙”,庙内在两株参天古柏下,立一碑碣,有碑文曰:“房玄龄,唐初名相也。生于斯,长于斯,亦成名于斯……”。这碑文和诗,至今传颂不绝。
  问题补充:.: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相公庄镇,即因房玄龄)房庄人。唐初名相。
  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隋朝时曾任隰城尉。李渊父子起义后,房玄龄自谒李世民于渭北,两人一见如故,房玄龄立刻被委以重任,成为李世民的亲信。他长期随军征战,为李世民谋划并搜罗人才,与杜如晦齐名,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两位参谋之一,世称"房谋杜断"。房玄龄为李世民策划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助他夺得皇位。唐太宗即位后,评定他为一等功臣,后任尚书左仆射,即宰相,统领百官,掌政达二十年,恩宠不衰。他为唐太宗选拔人才,适才而用,并制定国家律令,参与国史的修纂。贞观一朝的重大方针政策,房玄龄都是重要的谋划者和执行者。
  房玄龄出生于累世官宦之家,祖先自北朝后魏以来即为官,父亲房彦谦是名学者,曾做过隋朝的泾阳县令,为官清廉。房玄龄自幼机敏,又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故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写得一手好字。在政治敏感度上也酷肖其父,经常作出精辟的时事评述。隋朝开皇年间,房玄龄跟着父亲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天下河清海晏,大家都以为隋朝一定可以长治久安。房玄龄当时还年轻,眼光却很犀利,悄悄对父亲说:"隋文帝本没啥功德,是篡位得来的天下,几个儿子互相抢夺皇位,现在看起来虽然太平,但灭亡是翘足可待的。"房彦谦听了大惊,阻止儿子说这种话,但是心里非常赞同。房玄龄小小年纪便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