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只存剑把在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9:52:53
怎么他的剑刃会掉的 别告诉我说是什么天意 有什么可能一军之帅的主将的佩剑会这么低档次吧 太不可思议了

“断剑说”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想象出的小说家之言,并非历史真实。

  以下是当时史料记载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列传》说:
  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只是说击伤,具体如何被伤就不可知了。)

  《江表传》:
  (许)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这本书认为是被弓箭射中。)

  晋史学家孙盛认为: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又策见杀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错尤甚矣。(即认为《江表传》与《九州春秋》不可信。)

  《吴历》记载:
  策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以上是相对真实的当时史料,至于其他如小说《搜神记》及其他的就很少有参考价值。
  孙策如果当时有佩剑的话,作为君主之剑应该是不可能折断的。其实剑断不断并不重要,即使不断,也很难在三个人同时进攻的情况下取胜,孙策再“猛锐冠世”也是人啊,何况对方是许贡培养的专业刺客。

朋友你要想想的技术水平才多高,他们的质量怎么会保证?再说孙策这样好斗,还不知道用这剑打了多少架啊

长剑不是手枪,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平均寿命很短的!尤其是在作战中,面对敌人镔铁打造的铠甲,武器往往很快就会磨损。所以,什么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很大程度上是文学家的想象——真实历史上,武将必须经常更换兵刃。

历史学家提出“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是虚构的,其中一条理由就是:如果真要如此,赵云身上至少得带着七、八杆长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