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受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的影响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3:21:42
历史书上虽然有明确的说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但是,我们历史老师说,它受洋务运动影响大,因为戊戌变法只有一百多天而已,根本建不起来。所以我就来问问大家,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拜托了
对不起啊,我补充一下,是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而不是它的发展或是什么, hx38255666同学写的确实很好,也很有说服力,但是那时京师大学堂毕竟已经建立了,那已经是京师大学堂建立以后的事了,对吧?呵呵

个人认为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跟洋务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那时候随着西方文化思想及技术的传入以及有识之士救国救民的努力之下,国人正在慢慢的接受西方的新东西,只能说戊戌变法时期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应该还是戊戌变法影响比较大吧,毕竟是在变法期间建立的。

当然是戊戌变法了,是由戊戌变法建起来的。洋务运动创办的学校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翻译类的。京师大学堂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大家都知道,北大是人文科学类的大学。而戊戌变法就是宪政运动,是和政治法律等人文有关的运动。

说到京师大学堂的历史,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它的前身——京师同文馆及其总教习丁韪良.作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而创办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学校.虽然同文馆开馆之初只是一所纯粹的语言学校,但它后来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为清政府培养了众多的外交人才.在同文馆存在的40年历史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是第一位,也是对同文馆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位总教习.他的任期长达25年.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成立.它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还行使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责.同文馆后来也于1902被大学堂所兼并,变成一个专门为政府培养外交和翻译官吏的译学馆.在首任管学大臣孙家鼐的推荐下,总理衙门同意由丁韪良来主管京师大学堂的具体教学和行政事务.1898年8月9日,管学大臣孙家鼐在一份报告京师大学堂筹办工作的奏折中,说:"丁韪良在中国日久,亟望中国振兴,情愿照从前同文馆每月五百金之数,充大学堂西总教习." 光绪皇帝当天就批复了孙家鼐的奏折,下谕"…至派充西学总教习丁韪良,据孙家鼐面奏请加鼓励,著赏给二品顶戴,以示殊荣".就这样,这位来自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成为了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教习.

自从1869年丁韪良出任同文馆总教习后,同文馆的教学可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丁韪良主持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成效显著,经主管同文馆的总理衙门奏请,清廷于1885年特别著赏他三品官衔.在他执掌京师同文馆的26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多成为了清王朝的栋梁之材,其中包括光绪皇帝的两位英语教师(张德彝和沈铎)和12位驻外全权大使.
正因为如此,1889年同文馆出版《增订格物入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