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字浩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2:15:23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从全文看,孟浩然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1 非浩然不才,非君主不明,当皇上驾临的时候孟浩然居然躲在床下,势必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2 孟浩然满腹才学,却到处埋怨,大吐苦水,刚直不阿,不懂人情事故。
3 孟浩然拘泥俗礼,不知改正也为他的坎坷埋下伏笔。

为人太直、不懂变通、我行我素是孟浩然仕途坎坷的主要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孟的经济基础薄弱,他自己也承认,他曾经就说过“三径苦无资”。生活比较紧张。当时的朝庭,虽然给世人的印象是繁花似锦,但是,用人的腐败已经开始,按花钱的多少来安排官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老孟没送的,想依靠朝庭“任人唯贤”,凭自己的才能在官场混出名堂,真是天真和幼稚,那只有在乡试的考题中或者上朝的时候才找得到哟。也有人欣赏老孟,张九龄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孟很想通过这个途径发展自己,于是写了一首诗毛遂自荐,深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希望张能帮助自己。张也有心帮老孟,这位状元公在自己失意后还邀请老孟共过事。但是,在当时的朝庭,再锦绣的文章怎么能比得过白花花的银子呢?所以,张九龄虽然官至平章事(宰相),也只能让老孟“坐观垂钓者”,爱莫能助。

第二,说老实话。孟的好友王维曾经邀请孟到自己的办公地去观光,刚好皇帝也来了,皇帝叫他做首诗,这时如果他能盛赞大唐之强盛,天子之英明,当有发展和重用的可能,但他没有。他做了一首说老实话的诗,他说:“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明皇听了,从内心佩服他的才华,认为他有治国安帮之能,此人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但同时又想,这个人当着我的面都说老实话,如果把他留在身边,他实事求是的把我所做的事情都对外说怎么得了;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还是牺牲你吧。于是就把老孟外放了。实际上当时朝庭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象今天崔永元主持节目那样实话实说的。比如唐明皇招自己的儿媳妇玉环陪寝的事情,你能实话实说吗?最多只能说“昨夜上皇新授簶,太真含笑入帘来”,明皇是嫖的一个女道士。

第三,和老百姓太贴近。老孟可以说是一位多产作家,但是,他的诗歌,由于和他生活相关,但大多是反映百姓的生活或者田园风光的,生活气息浓。如《过故人庄》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是典型的老百姓话语。从孟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