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在哪部历史正剧中有所反映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8:48:23

台湾1895,前一段在中央1演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他们贪婪地掠夺这个东方古国的资源与财富。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再甘心于西方列强之后,也把觊觎的目光投向了贫弱落后的大清国,台湾岛成为了他们对华侵略的第一目标••••••
  就在日本觊觎我台湾宝岛的同时,西方列强之一的法国已经付诸行动了。
  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欲吞越南,进而夺我西南。清廷畏于压力,准备放弃安南,撤回镇南关外军队。而出身天地会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保桑梓,拒不听旨撤兵,率领子弟兵大破法军。
  闲曹小官唐景崧久叹用武无地报国无门,自告奋勇,要求去安南冒险传旨。然而当他目睹黑旗军战绩后,热血沸腾,抛弃了撤军使命,与刘永福并肩战斗。并说服两广总督张之洞,争取了军饷军械。
  一文一武同心协力,捷报频频。大捷谅山,力斩法军司令官安邺、李安国。
  李鸿章怀有私心,匿捷不报,一意与法国媾和。朝廷上下不知安南真实情况,举棋难定。
  法国败于安南,组成无畏舰队进攻福建马江,马江水师尽丧。法军进而封锁台湾海峡,夺取了澎湖列岛。并欲攻占基隆,欲以作为筹码,逼清廷就范。
  退归林下的淮军老将刘铭传临危受命,毅然渡海。协调了在台湘淮各军,解除宿怨,同心对敌。使法军进奶退维谷。直至击毙法军总司令、海军中将孤拔,大获全胜。
  陆战海战,两线皆捷。
  然而,当国大臣李鸿章却匿捷不报,反而有意夸大法国实力,渲染失败论调。促使朝廷仓皇签下不平等条约。使这场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引起朝野扼腕,壮士长叹。
  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成为替罪羊,“全班斥退”。代以年青好勇的醇亲王。清廷接受左宗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建议,台湾建省,并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唐景崧因功升任台湾道,成为仅次于巡抚的行政首长。而刘永福则率领黑旗弟兄改编的官军,担任南澳岛总兵。
  南澳岛地处汕头海外,正处于台湾海峡的“喇叭口”。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总兵辖广东营和福建营两营,负责澎湖列岛的治安。南澳岛上留有戚继光、郑成功等先贤的遗迹。在清廷看来,这是苦差,又可防范刘永福的“反骨”。而刘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