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01:08:4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情景在如今的生活中是很难见的了,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在“皎皎空中孤月轮”下,满山松树,如薄纱般的柔光透过叶的缝隙,照在淌着清流的大石上,那是怎样的一种恬静、柔美?王维不愧是画中圣手。这样动静结合,飘然世外的韵致,恐怕非此人不可得了。正如他自己说的,“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而究其本质,无非是对意境之美有着深刻的把握能力。因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这使我想到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同样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

王维的一生也如多数文人,有着仕途的动荡,然较之杜甫、白居易可就显得平静得多了。也因此,他才可以“胸此洒脱,中无障碍”,以至“落笔无尘俗之气”,形成了田园诗派的风格。就这一点,他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而对于诗的意境把握,更不乏“绝句”。

在他的《辋川集》中,有许多表现田野林间自然之美的诗,朴实无华,却往往令人回味无穷。如《竹里馆》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中送别》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种意象、典故的运用,更增其华。如其后的杜牧也曾有诗曰:“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不直接写衰败,而是通过意境中所隐藏的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情态,反写其理,更加耐读。

王维不是“在百万颗钻石中总结”的诗人,他是一个基本的人,他歌咏基本的东西:友谊、自然、人生……世界虽然在日新月异,可他写的却是容纳者。比如《山居秋瞑》,诗人与世界并不是对立的,不是主体和客体,而是融如其中,歌咏世间万物、赖以生存之物,人和世界不言而喻的关系。这是一首朴素之歌,天真之歌。他直接表现了一种自在、自如的永恒。

这些,都是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的所见所思,可是对如今的大多数人来说,都像是云里雾中的镜花水月,只能凭空臆想,并不能亲身体会。也因此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认为写不出好的作品。对于这一点,我比较认同王国维的看法,他反对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人间词话》中首创“境界说”。曰:“境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反复用了“造境”、“写境”等来说明境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