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礼和角色转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0:13:04
题目大家应该都能看懂,我就不多 说了 !

要求:1000字以上,三天内交稿者,追加50-100分!

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它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部落社会,成年礼是补充部落成员的必要集体性仪式,在开化的社会成年礼的意义发生重较大的改变,主要是对生物个体进行文化模塑与生命的关怀。依照范·热纳(Amold van Genenp)的“通过仪礼”(the Rites of Passage)的理论,成年礼的文化结构可划分为三个环节:分离、边缘(或阈限)、聚合。即是说一般社会的人们要实现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角色转换,需要经过一种特定的过渡环节,这一环节是一个非常的时空状态。这一非常时空状态在简单社会通常表现为神秘的隔离,在复杂社会更多地是一种象征的仪式行为。
中国的成年礼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仪礼》中所记述的“冠礼”与“笄礼”,冠笄之礼是士阶层的成年礼。“士”是贵族的最低一级,从封建社会等级构成看,它处在贵族与平民之间,它有着融合上下层文化的复杂的阶层属性,因此它在礼仪文化上较有代表性,当然它主要属于上层文化范围。虽然士冠礼大规模施行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它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后世的文人学士常常通过对《仪礼.士冠礼》的文本阐释,不断地重构着这一古礼的现代意义。冠礼作为朝廷嘉礼之一,从礼仪典章上看,它很少缺失,但对社会生活是否发生具体影响,民间社会的成年仪式是否以冠礼为蓝本,在集权政治体制下,民间社会在多达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文化特性,他们在文化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生存性的文化调适。当代民间成年礼是否有复兴的趋势,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有关冠礼的探讨在传统社会一直受到关注,当然,那时人们主要将其作为礼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谓“礼义之始”来认识。将冠礼视为成人礼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江绍原先生在《晨报副刊》(1926年6-9月)连载发表的《中国古代成人礼(冠礼)》的长文,是较早结合人类学知识认识冠礼的具有学术新见的文章,他对先秦冠礼的各个环节及其成年的标示意义进行了系统解说,他认为庶人也行冠礼,这一点值得讨论。 60年代,杨宽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中发表了《冠礼新探》一文,对冠礼的起源、命字的文化含义,三次加冠的意义等进行了翔实的论析,结论是冠礼来源于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但在私有制与国家产生之后,“冠礼已成为巩固贵族组织和保障贵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