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外貌特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2:12:40
这个答案我要OK的外貌特征描写```50分啊

苏曼殊剃度从僧,是为了逃避。人在脆弱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着逃避,只是别人可以逃往亲情,逃往爱情,他却只可以逃往“四大皆空相”的青灯古佛。也许遗忘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吧。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十二岁,懂得什么呢?我们没理由认为,他是个不同凡响的人,就有理由在十二岁时摆出一副悲苦愁情的面容,摆出一副怨怼的神色。他心理应该是极度不安的,要不,十二岁的贪恋人世繁华的孩子,怎么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家?那个年龄的孩子,总希望自己被宠着被爱着,被呵护着,可他,却早早地丧失了这一切,或者说,他从不曾拥有过。他去了佛门,可不是真的皈依了,他还是躲在寺庙墙角烤鸽子吃,被迫离开了他想逃往的安全的佛门。我不知道,离开寺庙的苏曼殊在想着什么。他是孤苦无依的,一生都是,心灵从来找不到归属。

  十五岁那年,苏曼殊远涉重洋去了日本。这像极了萧红写的“从异乡奔向异乡,这愿望该是多么的渺茫,而况送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我的是异地的风霜。” 苏曼殊在日本的日子,该是他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了吧。那里,有他的养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使他第一次那么真切的感受到亲情的抚慰,有痴情的调筝女的殷殷之心,使他清晰地感受到了爱的幸福。尽管这一切他也无力握牢。面对爱,他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他以朝圣的心态去对待,结果却使自己不得不远离爱,远离温暖。苏曼殊回去的时候,也是心潮起伏的吧?割舍总是让人痛不欲生的,尤其是连心带肉的割舍。可是,他还是做到了。“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苏曼殊的才情,在当时恐怕也算得上数一数二了吧。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都说乱世出英雄,苏曼殊算得上这乱世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了。和他同时代的人中,不乏学问高深之人,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章士钊、柳亚子、包天笑、鲁迅……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闪亮的一笔。可是他们谁像苏曼殊这样至情至性地活着?苏曼殊的可爱,在于他以僧人的身份加入革命,他抨击袁世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告,他是身先士卒的战士;他的可爱,在于他潇洒狂放,一副画祭友,付之一炬;他的可爱,在于他放浪形骸,抽雪茄,嚼牛肉,大吃摩尔登糖,近女色,是风流的和尚。

  苏曼殊是爱吃的,他不掩饰自己酒色的本性。他可以倾尽囊中金换糖吃,可以解下僧袍换西装,只为“吃酒方便”,甚至可以把腐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