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张拉的持荷过程中,如果油压表读数由37.8逐渐变为36,是不是要在持荷过程中或持荷结束时张拉到37.8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6:44:30

我的理解是,严格来说,在持荷过程中,如果油压表读数逐渐降低,那么在持荷过程中就应该补足,让牵引力稳定在设计牵引力,这才叫持荷.因为理论上钢绞线在张拉后会产生松驰,这也是以前高松弛钢绞线为什么要二次张拉的原因.
但是,实际操作错过程中,不建议最后补足,最后算一下伸长量就可以了,如果合适就认为本次张拉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既然是牵引力与伸长量双控,伸长量合适也是一个控制指标.
不建议最后补足的原因:在不考虑钢绞线松弛的情况下(当然这个假设本身就不实际,只是为了说明为什么不建议最后补足).油压表读数逐渐降低未必全是由钢绞线在张拉后产生产生松驰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千斤顶不持压,以及其他原因.举个例子,如果张拉到设计应力,可千斤顶持压性能不好,千斤顶有一定回收,这种情况下,工作夹片马上会锁死,工作长度(就是锚具外多留出来的那段长度)范围内的钢绞线产生弹性收缩,同样可以反映为压力表的读数下降,这样再补足牵引力,工作夹片再次被打开(记忆中限位板与夹片锁死的外露有1MM间距),整束钢绞线应力产生平均,补回的还是工作长度损失的应力,这样等于没补,对工作夹片和钢绞线也不好,毕竟咬住一次又打开一次.持荷从理论上来说,只是为了在张拉后钢绞线产生松弛后让其保持设计应力,我觉得规范规定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理解,我刚接触的时候也产生过类似疑问,可越想越复杂.我的说法未必正确,可能没考虑的到的因素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多交流.

3楼回答的不错,我有点小小的看法哈,若正如出现千斤顶有一定回收,工作夹片马上会锁死的情形,此时预应力筋可看着分为两个部分,即结构内部的长度和工作夹片与工具夹片之间的工作长度,持荷过程的目的在于是减少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当工作夹片马上会锁死后,那么预应力筋在结构内部的长度将进入松弛状态并继续产生松弛已不再受持荷操作的影响。故应该张拉到设计控制应力时,关闭进油阀,持荷2min不回油,且在出现油表指针回走时,应该继续加油使在持荷过程中继续达到设计控制张拉力并尽量不断保持稳定,即应当让工作夹片在未夹紧状态,持荷操作才能使整个预应力筋松弛减少,否则意义不大,属个人理解,参考指正。

持荷中是不需要补的,如果结束时按设计需要到37.8就补到那么多。

打开机器又变回来到37.8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