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分为哪三个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1:42:25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实际上有两种,一是人格结构观,二是人格地形观。
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
人格地形观中他将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它们的具体内容百科一下就知道,我就不复制给你了。

另外它们的关系弗洛伊德用一个冰山图表示的非常清楚。

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者称无意识,区别于前意识)。这种划分方法也可以成为“脑解剖模型”。从这种划分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催眠学习的经历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意识是指我们正在意识到的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在”。但是,我们正在意识的内容远远是人格的全部,实际上,有一大部分知识是我们当下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就构成了我们的前意识(有兴趣的人可以比较一下意识、前意识这对概念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这对概念,或许有启示哦)。但是,人格当中亦然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这部分除了极少数特殊状态下,无法被直接带入意识当中。这一部分人格构成,就是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这一部分占据人格的最大部分。
但是随后,弗洛伊德就对这个脑解剖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人格由本我(id)、自我和超我。这就是成熟的人格结构模型。本我(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