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有关与李贽生平有关的事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06:56:02
最好能写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议论
谢谢拉 ]
急用```````

李贽(1527年-1602年),明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回族。嘉靖年间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授共城教谕。三十九年,擢南京国子监博士。万历五年(1577年),累迁至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寄居湖北黄安耿定理家。定理死后,迁至麻城龙潭湖芝佛院,读书著述近二十年。受“泰州学派”影响,但以“异端”自居。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贬斥《六经》、《论语》、《孟子》等书,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诗文多抨击前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受其影响较深。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万历三十年上京,被事中张问达弹劾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被捕下狱,自刎死。另有《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李温陵集》,《初谭集》等留世。
他的思想方法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包括反对八股文,歌颂秦始皇,鼓励自由婚姻等。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 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姓林,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他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入。54岁那年,毅然辞官,寄居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同大官僚耿定向的二弟耿定理探计学问。耿定理死后,耿定向屡次来信指责李贽“超脱”,两人遂由思想上,政治上的分歧发展为公开的激烈论战。李贽只好移居黄安邻县的座城经摩庵,过着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后来他干脆把妻女送回原籍,自己则在座城龙湖芝佛院落发,同友人周友山等知己在青灯古佛下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