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参战者都是以军阀为主,为什么不是军阀混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1:28:04

是由战争的性质决定的

比如护国战争,1915年起,袁世凯加紧推行帝制复辟计划。那个时代,恢复帝制是极不得人心的,大多数军阀都不拥护恢复帝制,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军阀很快分为2派,一派反对帝制,主要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为代表;另一派是袁世凯的北洋派(即便北洋派内部也有很多将领反对帝制)因此,没有演变成大小军阀混战,而是军阀合力共同讨伐袁世凯这个共同的敌人.战争的性质已经不在是军阀的混战了,而是民主共和与封建帝制的对决.

护法战争: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为维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而发动的战争。1917~1922年先后进行两次.这一次军阀分为2派,一派是北洋派,另一派是护法军,由湘、桂、粤军等约15万人以上,组成联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由于后来孙中山被篡夺领导权,导致战争的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在孙中山领导下的护法战争的初衷和目的不是为了争夺地盘,所以也不能归咎为军阀混战.

北伐战争:主要是国民革命政府讨伐北洋军阀,由于按当时的时代看,国民革命政府无疑是革命的,进步的;而北洋政府则是落后的,反动的代表.战争的性质不是军阀之间的混战,而是革命军对反动军队及其政府的讨伐,那时的国民党在孙中山领导下还是积极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