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发展过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8:06:30
艺术的发展过程

近代现代 19世纪末,中国被西方用炮火轰开大门后,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高举反传统文化的大旗,直接导致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的破碎。作为文化的拯救,一些激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引进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尤其1949年以后,在冷战的背景中,中国重新与西方隔绝;而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新中国与苏联模式的既统一又斗争的路线,决定了新中国艺术模式的产生,即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民间艺术合成为革命写实主义。而20世纪后70年的历史,恰恰是西方艺术背叛写实主义传统,进行五花八门实验的现代主义时期。本来,中国被西方列强轰开大门,接受写实主义的冲击,是试图敞开大门寻找走向世界的途径,但是,在东、西方的冷战中,却又把中国的这种尝试封闭在一种尴尬的境地里。而且,从语言的角度看,不但使中国艺术失去了与世界现代艺术发展的联系,而且也失去了本来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那种注重主观表现的自由精神,使艺术陷入了在语言上模拟客观物象,在精神上附庸政治的困境。
五四“美术革命”在如下几个方面,为新中国艺术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其一,在打倒文人画及其美学传统中引进了西方传统写实主义;其二,在排斥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中确立了写实主义的主流地位,包括完成写实主义对水墨画的改造;其三,文艺的政治功利性与大众化形式。
新中国艺术模式的基本框架形成于延安时期。1943年,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五四以来的艺术革命理论化和具体化,并把文艺的观点变成了一种文艺的政策,在最大范围内使其成为一种现实。
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中期,“全盘苏化”和“民族风格”有过争论和矛盾,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中国美术是新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既统一又矛盾的产物。
十年“文化大革命”,千千万万人表现出来的那种迷狂的情绪并非像西方中世纪和一些宗教地区的宗教气氛,而是一种中国农民过大年式的气氛。不断地庆祝各种胜利,遍地红旗,遍地歌声,甚至连整个城市的墙壁都刷成了红色,人民生活在一种“红海洋”之中。祖国山河一片红,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红色,一个充分体现着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乃至中国人,对喜庆向往的趋同心理的色彩,同时成为文化革命十年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
1979年-1984年,中国当代艺术有两个明显的主题,一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一是对现实主义的校正。两者都建立